武当龙门拳心意秘功·猱身推转功之顺水推舟功(全)
图片
2025大吉
NEW YEAR
图片
图片
图片
真正的功夫修炼,不仅需要外在的努力,更需要内在的领悟。只有将“求”与“悟”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功夫的至臻境界。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在勤奋努力的同时,更要注重内心的觉醒和领悟!
图片
关注武宗
学
天下武功
图片
图片
武派当 悟道活法真·功夫自上身
图片
图片
以武学打开世界·智者不匹夫 武者无懦夫
“顺水推舟功”作为武当龙门拳宗支系心意门拳技的核心单练法,其源流可追溯至心意门武术的深厚根基与武当内家体系的融汇。心意门拳术虽起源存疑,但多认为与宋明时期的军事武艺及山西祁县地域文化密切相关。其技法以“五行母拳”为根基,强调劈、崩、钻、炮、横五式对应金木水火土之相生相克,以简朴动作涵盖复杂劲力。顺水推舟功虽属拳法类对练套路“猱身推转”的单练法,却突破了传统对练的互动框架,转而以单人独练的弧圈运动深化内劲,体现武当内家“阴阳互济”的核心理念。
此功由业师来兹子传承,其武学背景或与近代武术家融合东西方技法的实践有关。来兹子精研武学,尤其深谙“沾、连、黏、随”四法之妙,此四法在武当内家中被视为“通微之钥”。顺水推舟功的独特性在于将对练中的互动劲力转化为自我推转的连绵轨迹:练习者需如推磨般循环往复,以腰为轴带动周身,通过螺旋缠绕的弧线动作,将“走、靠、挤、捋”等技法隐含于看似无招的圆转中。其歌诀“圆转如推磨,缠绕亦逍遥”不仅描述动作形态,更暗含道家“周行不殆”的哲学观,与武当武术“以圆为体”的传统一脉相承。
功法实践中,阴阳虚实的变化贯穿始终。习者须在刚柔相济的动态平衡中,实现“迈步似猫行,运劲如抽丝”的境界。手部动作从仰掌护肋至前推旋腕,暗合太极推手的“掤、捋”之势,而步法则通过虚实转换模拟对练中的进退闪避。这种单人模拟双人对抗的练法,要求意识上始终保持“假想敌”的存在,使化劲训练脱离实体依赖,转向更抽象的内劲操控。·来自“武宗”公众号·与太极拳推手相比,二者虽同属内家粘黏技法,但顺水推舟功更侧重“无始无终”的自主劲力循环,而非实时应对外力。
其技法构成中,“沾连黏随”被解构为内在感知力的培养。通过持续推转,习者逐步形成对自身劲路的敏锐觉察,这种“听己劲”的能力实为“听彼劲”的预备阶段。而缠绕中的螺旋劲道,则呼应心意门兵器术的重兵发力特点,将枪棍的穿透力转化为徒手的弧线渗透。功法进阶后,举手投足皆可自然引发“化发一体”的效果,恰如武禹襄所言“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的直觉反应。
在阴阳哲理层面,此功将“动静开合”具象为身体的空间轨迹。推转时的外展属阳,回旋时的内收为阴;前推时劲力外显为实,后撤时气机内蕴为虚。这种动态平衡的训练,使习者逐步领悟“看视无法,暗却有法”的武学真谛,即通过外形之“无为”达成劲路之“无不为”。来兹子强调“得此功妙谛者可入通微堂奥”,实指通过身体化的阴阳推演,最终达致心性与武技的圆融统一。
顺水推舟功的传承,亦折射出传统武术在现代语境下的演变。其将秘传对练套路转化为单人可修的体系,既保留了师门精髓,又适应了现代习武者缺乏固定对练伙伴的现实。这种创新并非背离传统,而是以“守常应变”的智慧延续内家武学生命力,正如河图洛书之数理在太极拳中的现代诠释。其技法虽简,却承载着武当内家“以柔克刚、后发制人”的战略思想,以及心意门“硬进硬打、整体发劲”的战术基因,堪称传统武术哲理与实战技法融合的典范。
一、源流理法简说
“顺水推舟”功,源自武当龙门拳宗支系——心意门拳技,属于拳法类对练套路中的猱身推转之单练法,由武术大师来兹子先生所传。来兹子先生一生精研武学,深谙其妙,更得内家异卉“顺水推舟”功之真髓,他常感慨地说:“得顺水推舟功之妙谛者,自不难入内家武学通微之堂奥矣!”
猱身推转,是师门秘传的对练套路之一。歌诀云:“圆转如推磨,缠绕亦逍遥,沾连黏随走,同寓太极妙。”其要义在于两人间的猱身推转,圆转自如,犹如推磨,且运用武当内家武学独特的技法“沾、连、黏、随”,巧妙施以“走、靠、挤、捋、刁、搂、拿、扣、推、按、缠、绕”诸法,于进退中,于化发间,逍遥而自在,暗寓太极拳推手之巧,实则异曲同工之妙也!
而其单练法“顺水推舟”功,则是以自我滔滔不绝、无始无终的猱身推练,巧运弧圈,逐步练就举手投足皆化劲于无形之中的功夫。此法匠心独到,另辟蹊径,独树一帜。顺水推舟之功,其理虽宏奥,其法却去繁就简,尽在阴阳之中用功,通过刚柔虚实、动静开合的巧妙变化,暗施技法,迈步似猫行,轻灵警惕;运劲如抽丝,绵绵不断,看似无法,实则暗藏玄机,从此中求达真诠。
二、锻炼要旨
顺水推舟功的锻炼要旨,师门传有八字四言诀句,共八句,尽将顺水推舟的行动要点凝炼其中。现根据师传真解,分述如下:
1.立身中正,腰如轮轴:行功(拳)最忌身体歪斜,因为体歪身斜有碍气血运行,且虚实难分,易生双重之病,导致身法死板、步法滞涩,易为他人所制。立身中正不仅有利于功架的自然纯熟,还有利于气血的运行通达,滋润全身。以腰为轴,轴动轮转,腰动身随,气不下陷上浮,自然身轻步活、敏捷自如。
2.慢而不滞,终无间断:功架的研练,贵在意识贯穿于始终。慢之利于劲力的走化,意识也易贯穿其中。慢而不滞,不使其停滞,绵绵不绝,终无间断,无缺陷处,无凹凸处,无断续处,不即不离,无始无终,随屈就伸,方展即收,此乃内家武学之精义也。
3.轻灵圆活,圆转自如:行功走架,动作首当循规蹈矩,轻轻运之;细心研摩,不散不乱,方能由悟到觉,由觉显灵。·来自“武宗”公众号·得其妙,始能通其微。再之,劲力走化圆活,动作自然娴熟,浑然一体,此进彼退;势势曲走,处处皆环,无缺陷断续,无凹凸折皱,功架才能圆转自如,轻捷灵活。
4.滔滔不绝,无始无终:内家武学极为注重动作的缠绵不断、劲力的浑然不绝的全面锻炼,以期在实战中处处逢源。彼实我虚随势而化,彼虚我实随化而发,令彼无绽可乘,无隙可趁,犹如长江之浪涛,源源不断,无始无终,非困而不发,发则势如破竹,所向披靡。
5.意注玄关,精神内守:内家武技自始至终均以充实体内的精、气、神为其锻炼的主要目的。因而于行功中就要求做到心静无杂念,神凝勿外驰,意识始终贯注于玄关。因为玄关为藏神之府,只有意注玄关,才能做到心神的恬静凝注,进行处处以意领气,以意为先的锻炼,才可能逐步充实自身的精气神。
6.纯任自然,拙力勿用:所谓纯任自然,就是切莫违背自然法则的意思。内家武学取法自然,故在行功中就不可违背其自然法则。首先在劲力的运化上力求不用拙力,听任自然,动作轻柔和顺,缓缓行之,犹如春蚕吐丝,绵而不断,日久天长,自臻功深,力则不期而至,可谓物极必反,柔极生刚矣!
7.上下相随,步随身转:内家武技十分重视全身各部的协调锻炼。鉴于此,于行功中就要求手法的运用和步法(包括腿法)的变换,务须做到相互协调,亦即上下相随;身转而步随,上逆而下顺,浑然一体,彼此不分,不即不离,处处相随,如此行功走架,则近道矣。
8.力注下盘,虚实分明:武学一道,桩功颇为重要。倘若脚下“无根”,一身空空渺渺。为此,内家武学于行功中,还须做到力注下盘,分清虚实。上虚而下实,虚外而实内,方能巧运气血,意在力先;气沉于渊,力凝山根,自然难于撼动。故示以虚,以无胜有;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能达此境,自臻神明,此乃通微之所在也。
三、三乘练法
顺水推舟之功,传有三乘练法:一为中盘定位练法,二为下盘变位练法,三为桩碗变位练法,各具其妙。现扼要介绍如下:
1.中盘定位练法:此乘练法为初阶。行功时取中盘(或上盘)功架,步法上按退两步、进两步,进第二步时变换正隅方位的定位规律,反复走转于正隅方位间;手法上则主要以左、右手的相互运化推按、交替转换为主,其法简单明了,较适合初学者和不同年龄、性别的研习者学习锻炼。
2.下盘变位练法:此乘练法为中乘。行功时取下盘功架,步法上脱定位规律,随意变换,反复走转于正隅方位间;手法上则在双手相互运化推按、交替转换的基础上,暗施“截、拦、缠、扣;挤、捋、拿、靠”的八字技法,其法具微,适合有一定武学基础的研习者学习锻炼。
3.桩碗变位练法:此乘练法为上乘。行功时仍取下盘功架,步法、手法上亦与“下盘变位练法”相同,只是此乘练法尚须依据正隅方位,定位埋置木桩或设置碗桩,研习者须在桩碗之上,细心研练,其法颇具难度,仅适合有一定武学造诣的研习者习练。为便于初学和不同年龄、性别的研习者学习锻炼,本文仅介绍了“中盘定位练法”。
四、正隅方位图说
正隅方位,为顺水推舟功之演练特定方位,面南、背北、左东、右西;左前方为东南、右前方为西南,左后方为东北,右后方为西北。距离大小可根据研习者中盘马步时,两脚间的实际距离而定。为了定位准确,便于初学时循规蹈矩研习,初学者应择一空气清新、环境幽静之地,按下图所示图样,埋置平整的有色石块,或于庭院、室内之空处,用白色油漆画之亦可(参见图1)。
图片
如此照图示方位行功,较易养成清晰而牢固的方位意识,利于功夫的长进。
五、功法演练图解
(一)演练说明:为了使研习者对功架动作一目了然,特根据实际演练的拳照,绘制了标有动作线路的详细图示。图中的虚线,代表左手、左脚动作运行的路线和方向;图中的实线,代表右手、右脚及腰部动作运行的线路和方向;每幅图中的虚、实线,均为下一个动作运行的线路和方向,弧型则表示动作在运行时所运的弧型。
(二)演练图解
1.涵阴阳 混沌初开无极生
面南背北站立。
(1)两脚平行开步与肩部同宽,双足分别踏于正隅方位中部的太极图之两阴阳鱼的鱼眼上。两臂自然下垂,置放于两腿侧,掌心向内。唇齿轻合,舌舐上腭(门齿根龈缘处),下颌微向内收,以此无极体势站立(见图2)。
图片
(2)呼吸平和自然,收心入静,尽弃杂念,心中空空旷旷、无我无他,目光平视前方,势如图2。
2.始阴阳 意注玄关行功架
承接前势。
(1)目光徐徐收回鼻准之玄关处(即两眉之间的祖窍穴),凝神片刻,然后吸气,同时,两掌掌指自然分开,且随双腿曲膝缓缓下坐之势,从身体两侧屈臂徐徐上运至肩平,肘尖向下,掌心向上,掌指各向左右方(见图3)。
图片
(2)上动不停,两掌继续上运至顶部,复翻掌随呼气动作徐徐下按至腹前,掌心向下,掌指朝前,眼睛仍然凝视鼻准(见图4)。
图片
3.法阴阳 巧运乾坤正隅走
承接前势。
(1)上动不停,重心移至右脚,左脚随之向东南方位(由此动势开始,进入四隅方位推化)迈出一步,先以足跟着地,足尖内扣,然后踏实;继而重心左移,左掌随势内旋翻掌,向西、西南、正南方位方向穿掌运掌,运至正南与东南方位方向之间,右掌亦顺左掌穿运掌之势,翻掌向上,运至左前(小)臂内上方,双掌掌心皆向上,眼看左掌(见图5)。
图片
(2)上动不停,身体随之微向右转,右脚顺势收至左脚旁,足尖点地,两掌姿势不变,眼睛仍注视左掌(见图6)。
图片
(3)上动不停,身体继续右转,右脚随之向右、亦即东北方位退出一步,先以足跟着地,足尖内扣,然后踏实;继而重心右移下坐落于胯间,左掌则继续向东南方位方向运掌,复而翻掌随转身之势,经左耳部、颊部向东北方位方向推按至右上臂外侧,掌心向下,掌指微向下垂;·来自“武宗”公众号·右掌随势翻掌,竖于左上臂内侧,掌指向上,拇指向内;左足跟亦顺势稍向外展,眼看左掌(见图7)。
图片
(4)上动不停,身体继续右转,重心稍前移至左腿,右脚顺势向右前方(东南方位)迈出一步,足尖外展,踏实,成右弓步;同时,左掌随势向右前方(东南方位)翻掌推按,掌心向前下方,掌指微向下垂;右掌则随势向左后方(西北方位)运掌,经右耳部、颊部至左肩外侧,掌心向上,掌指斜向右前方(东南方位),眼睛注视左掌(见图8)。
图片
(5)上动不停,身体左转,重心后移至右腿,左脚顺势收回至右脚旁,足尖点地;同时,左掌随势向左后方(西北方位)翻掌运掌,至右肩外侧,掌心向上,掌指斜向右前方(东南方位);右掌则随势向右前方(东南方位)翻掌推按,掌心向前下方,掌指微向下垂,眼睛注视右掌(见图9)。
图片
(6)上动不停,身体继续左转,重心前移至左腿,右脚顺势向左前方(东南方位)迈出一步,足尖外展,踏实,成左弓步;同时,右掌随势向左前方(东南方位)翻掌推按,掌心向前下方,掌指微向下垂;左掌则随势向右后方(西北方位)运掌,经左耳部、颊部至右肩外侧,掌心向上,掌指斜向左前方(东南方位),眼睛注视右掌(见图10)。
图片
(7)上动不停,身体右转,重心后移至左腿,右脚顺势收回至左脚旁,足尖点地;同时,右掌随势向右后方(西北方位)翻掌运掌,至左肩外侧,掌心向上,掌指斜向左前方(东南方位);左掌则随势向左前方(东南方位)翻掌推按,掌心向前下方,掌指微向下垂,眼睛注视左掌(见图11)。
图片
(8) 连续动作:上动不停,重心微向左移,继而右移,且随身体向右转身之势,变为右弓步。右足尖顺势外展,左掌同时由右上臂外侧下滑(化劲)至右前(小)臂外侧;继之,右掌由左上臂内侧下滑至左肘下方,继而翻掌向西北、正北、东北、东、东南、正南方位方向弧型运掌,至西南方位方向时,掌心向上。左掌亦随右掌运掌之势,翻掌向上仰置于右前臂内上方,掌心向上,眼看右掌(见图12)。
图片
(9) 变换方位:上动不停,身体继续略向右转,左脚随势向正南方位迈出一步(由此动势开始,变换为四正方位推化)。先以足跟着地,足尖内扣,然后踏实;继而重心左移下坐落于胯间,右掌则继续向正西方位方向运掌,复而翻掌随转身之势,经右耳部、颊部向正南方位方向推按至左上臂外侧,掌心向下,掌指微向下垂。左掌随势翻掌,紧贴于右上臂内侧,掌指向上,拇指向内,眼看右掌(见图13)。
图片
(10) 再次变换:上动不停,重心微向右移,继而左移,且随身体向左转身之势变为左弓步。左足尖顺势外展,右掌同时由左上臂外侧下滑(化劲)至左前(小)臂外侧。继之,左掌由右上臂内侧下滑至右肘下方,继而翻掌向西南、正南方位方向弧型运掌,至正南方位方向与东南方位方向之间时,掌心向上。右掌亦随左掌运掌之势,俯置于左前臂内上方,掌心向下(与四隅方位之仰掌相反),眼看左掌(见图14)。
图片
(11) 继续推进:上动不停,身体右转,右脚随向右转身之势,向正东方位退出一步。先以足跟着地,足尖内扣,然后踏实;继而重心右移下坐落于胯间,左掌则继续向东南方位方向运掌,复而翻掌随转身之势,经左耳部、颊部向正东方位方向推按至右上臂外侧,掌心向下,掌指微向下垂。右掌随势翻掌,竖于左上臂内侧,掌指向上,拇指向内,眼看左掌(见图15)。
图片
(12) 循环往复:上动不停,重心微向左移,继而右移,且随身体向右转身之势变为右弓步。右足尖顺势外展,左掌同时由右上臂外侧下滑(化劲)至右前(小)臂外侧;继之,右掌由左上臂内侧下滑至左肘下方,继而翻掌向正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方位方向弧型运掌,至东北方位方向与正东方位方向之间时,掌心向上。左掌亦随右掌运掌之势,俯置于右臂内上方,掌心向下,眼看右掌(见图16)。
图片
(13) 方位再变:上动不停,身体继续略向右转,左脚随势向正北方位迈进一步。先以足跟着地,足尖内扣,然后踏实;继而重心左移下坐落于胯间,右掌则继续向正东方位方向运掌,复而翻掌随转身之势,经右耳部、颊部向正北方位方向推按至左上臂外侧,掌心向下,掌指微垂向下垂。左掌随势翻掌,竖于右上臂内侧,掌指向上,拇指向内,眼看右掌(见图17)。
图片
(14) 动作反转:上动不停,重心微向右移,继而左移,且随身体向左转身之势变为左弓步。左足尖顺势外展,右掌同时由左上臂外侧下滑(化劲)至左前(小)臂外侧;继之,左掌由右上臂内侧下滑至右肘下方,继而翻掌向正东、东北、正北方位方向弧型运掌,至正北方位方向与西北方位方向之间时,掌心向上。右掌亦随左掌运掌之势,俯置于左前臂内上方,掌心向下,眼看左掌(见图18)。
图片
(15) 循环继续:上动不停,身体右转,右脚随向右转身之势,向正西方位退出一步。先以足跟着地,足尖内扣,然后踏实;继而重心右移下坐落于胯间,左掌则继续向西北方位方向运掌,复而翻掌随转身之势,经左耳部、颊部向正西方位方向推按至右上臂外侧,掌心向下,掌指微向下垂。右掌随势翻掌,竖于左上臂内侧,掌指向上,拇指向内,眼看左掌(见图19)。
图片
(16) 收势准备:上动不停,重心微向左移,继而右移,且随身体右转之势变为右弓步。右足尖顺势外展,左掌同时由右臂上臂外侧下滑(化劲)至右前(小)臂外侧;继之,右掌由左上臂内侧下滑至左肘下方,继而翻掌向正北、东北、东、东南、南、西南方位方向弧型运掌,至西南方位方向与正西方位方向之间时,掌心向上。左掌亦随右掌运掌之势,俯置于右臂内上方,掌心向下,眼看右掌(见图20)。
图片
4.合阴阳 复本还原道归宗
承接前势之第(16)动势。
(1)上动不停,身体继续右转,右足尖顺势略向外展,右掌亦随身体右转之势,向正西方位方向运掌,左掌位置不变;同时左脚向左前方的阴鱼眼上迈进一步,眼看右掌(见图21、22)。
图片
图片
(2)上动不停,身体继而左转,重心随之左移、曲膝,左掌随势翻掌下落,且随吸气动作经少腹前向左、向上缓缓运掌至与肩平,掌心向上;同时右足向内收至阳鱼眼上,两足尖平行,眼看鼻准(见图23)。
图片
(3)上动不停,两掌继续上运至头顶,复随呼气动作及身体缓缓上升之势,翻掌下按,慢慢按至少腹前,掌心向下,掌指向前,眼睛仍注视鼻准(见图24)。
图片
(4)上动不停,身体继续缓缓上升,两掌自然下垂,回至身体两侧,掌心向内,掌指向下,眼睛平视前方,全势完(见图25)。
图片
六、注意事项
1.行功最佳时辰:顺水推舟功要求选取卯时(早晨五至七时)与子时(夜间十一至一时)这两个时辰进行修炼为佳。·来自“武宗”公众号·这是因为根据人体气血流注的时间和阴阳升降消长的自然规律进行修炼,能够更有效地促进气血运行,调和阴阳,从而达到事半功倍、增进功夫的效果。
2.日常修炼安排:修炼顺水推舟功,应坚持每天早晚各进行一次,每次修炼不得少于八度(一轮完整的动作序列)。随着修炼的不断深入,可以逐步增加至六十四度以上,同时功架也可以逐渐放低,以增加修炼的难度和效果。
3.动作轻柔自然:在整个修炼过程中,应始终遵循自然的原则,动作轻柔,缓缓行之。同时,要细心研练,即仔细琢磨每个动作中劲力的变化和运用,确保动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4.持之以恒,切忌间断:修炼顺水推舟功需要持之以恒,切忌断断续续。因为持之以恒是增进功夫的先决条件,只有坚持不懈地修炼,才能逐渐积累功力,达到更高的境界。
5.饮食禁忌:在修炼期间,应忌过多食用辛辣、酸冷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导致“心气”上浮,影响气血的平和与流畅,从而有碍修炼效果。
6.保证充足休息与营养:为了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和修炼效果,应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和营养摄入。合理的饮食和充足的休息有助于恢复体力,提高修炼效率。
7.天气变化应对:如遇雷雨大风等恶劣天气,应将户外修炼改为户内修炼,以确保修炼的安全和效果。
8.女性经期修炼注意:女士在经期期间应停止修炼顺水推舟功,以免因气血波动过大而影响身体健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